乌云盖雪

乌云盖雪

看君终日常安卧,何事纷纷去又回?
twitter
mastodon
misskey
pleroma

社交は実際には乞食と施しです。

★ 希望不善社交的人可以從下面的文字中獲得力量,紓解苦惱。

在社交中有人行乞,有人施舍。大多數人兼而有之,時而行乞,時而施舍。

行乞是主動的,行乞者從施舍者那裡得到他想要的,但他在索取的同時也在給與,他給與施舍者施舍的機會,使得施舍者在施舍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快樂和滿足。

施舍是被動的,施舍者看起來是在給與,但其實他也有所收穫,施舍者從滿足行乞者的需求和欲望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滿足。

施舍者的快樂建立在行乞者身上,假如沒有行乞者向他行乞,他的欲望和愛便無處安放,他的價值便無從展現,這時他往往會轉變為一個行乞者。

行乞既是索取也是給與;施舍既是給與也是得到。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。

在社交中無論是行乞還是施舍,其本質都是從外界的關係中獲得快樂和滿足,當你仰仗外界的時候,你就變成了環境的奴隸,你心靈的自由就會被蠶食,這就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痛苦的種子。

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社交。而是說不要把社交看得太重。社交是人際關係的一種,建立在人際關係上的幸福是脆弱的。愛因斯坦說,真正的幸福應該建立在自己的內心,建立在一些不易變動的基礎上。這樣一來即使你在社交或人際關係上遇到什麼大的變故,也不會對自己的幸福有太大的影響。

那麼,怎樣才算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內心?怎樣又是建立在外在的基礎上?我的理解是 —— 舉個例子,一個作家把創作作為自身快樂的主要源泉,一個科學家把科研作為自己心靈最底層的寄託,這就是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內心,假如你把一段戀愛或者婚姻關係作為生活中最重要的考量,這就是把幸福建立在外在的基礎上。

說句題外話,大部分中國人的幸福建立在金錢和血緣關係上,這雖然是所有外在事物和關係中最穩固的,但仍然有它的局限,這個局限就是 “外在”,因此,在我看來,即使他們能獲得這種幸福,那也是卑微的幸福。

雖然這些道理我都懂,我也試圖說服自己,但具體做起來我覺得還是有難度。

読み込み中...
文章は、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、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。